苏轼的名篇,前后《赤壁赋》,曾被后世很多人作为绘画主题。
北宋画家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是现存时代最早的一幅。它以长卷的形式,绘制了文章中的九个片段,每个片段对应一段文字。
第一段: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坡岸上,苏东坡右手执手杖,回头与两位客人聊些什么。
旁边一个童仆,正弯腰接过船夫手中的鱼。
期刊简介《文苑》为综合文化类杂志,本刊为旬刊,其国际刊号:1672-9404,国内刊号:15-1336/G0,创刊于1992年。本刊紧密贴近读者,以寻求心灵共鸣、展现人性光辉为办刊理念,欢迎作者参考投稿。书画投稿邮箱:bjwenyuan@163.com关注“人文苑景”公众号,尽享好书画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这鱼,正是客人口中的“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画家用近景中的石块,表明“黄泥之坂”的环境。
稍远一些的山坡上,几棵枯木,“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是很少见到画影子的,可是我们看这幅画,画家用淡墨拖出浅浅的影子,以对应文章的“人影在地”。
是否“行歌相答”看不出来,至少他们在相互交谈,就在这个清幽的夜晚的水岸边,仿佛有轻快的言语之声传过来,传出画面。
而画面的大部分则是留白,是浩渺的江水。
画家将坡岸绵延向前,走过垂柳,走过小桥,进入第二个片段。
第二段。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这标致的农家小院显然是美化了苏轼的居住条件,以显示他的文人气质。
夫人站在门口,将收藏许久的一斗酒交给了苏轼,拎着鱼和酒的苏轼,回头正与妻子对话,一副夫妻和睦的样子。
屋前的老松,屋后的青竹,应该是暗示着苏轼高洁的品格。
画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屋舍右侧的马厩里,拴着一只肥壮的马,这千里马居然被两根绳子绑着,看来寸步难行了。
面对骏马动弹不得,马槽中空空如也的局面,这位马夫光着脚丫躺在席子上,姿势真是逍遥自在,似乎丝毫不受窘迫环境的影响。
第三段。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三人“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画家用两侧陡峭的石壁,来表现断岸千尺,石壁下一颗颗石头,正是水落之后的情景。
三人坐在山腰处的石台上,也许正在听苏轼谈论着,上次的情景和现在如此不同。
再看一个细节图片。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画家将苏轼画的多么高大威猛!左右两边的客人简直像两个小矮人,在仰视着自己的偶像。
侍立一旁的仆人一头卷发,看着颇有几分现代感。
不过即便是仆人,仿佛也被苏轼的言谈所吸引,专注地看着苏轼,仔细倾听着。
仆人的左侧,还露着另一个仆人的两条腿,也面向着苏轼。
从这些人的姿态上,突出了苏轼的人格魅力。
第四段。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这是苏轼独自拉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山崖的情景。
画家用嶙峋的山石和林木杂草,表现了这条路的危险难走,令人惊惧。
第五段。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这时,苏轼登上险峰,林木森然。最左侧一棵树木边,有“据虎豹”三个字,表示此刻苏轼正坐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这种直接用文字表示的方式,倒是很出人意料。
第六段。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这一段则重点表现了苏轼登上山崖看到的情景。
此刻他坐在虎豹形状的巨石上,攀上虬曲的老树,看到了猛禽的鸟巢。
再向左侧看,绝壁千尺,江水流动,仿佛能看到水神的深宫。
这种情景,让苏轼“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这里,画家让我们化身苏轼,置身于苏轼笔下所描绘的情景,便因此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七段。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苏轼已回到船上,在江心任意漂流。
一只孤鹤横穿江南,掠过小舟,戛然长鸣,向西飞去。
此刻,船上的人们大都被这只孤鹤所吸引,看向白鹤。
第八段。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这时,画面上出现了一所房舍。
按照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描述,客人告辞而去,“我”也回到了住所休息。
我们看画面上,大门紧闭。
再看画家是怎样表现梦境的。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屋舍之内,苏轼正在床上熟睡。
画家将梦境画的距离观者更近的地方,意在主要表现梦中的情景。
独自坐在画面右侧,姿态恭敬的,大概是苏轼吧。
而左侧正面而坐的,应该就是那位仙鹤化身的道士,看上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
第九段。
图片
后赤壁赋图·局部
这也是全篇的最后一段,此刻苏轼从梦中醒来,开门去看,却不见道人的身影。
我们看此刻的苏轼,一幅怅然若失的样子。
至此全卷结束。
纵观整个画面,笔法简率,画风清逸,整幅画看着与北宋的绘画风格有些不同。
这幅画纵29.7cm,横560cm。纸本墨笔画,现藏于美国威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