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医疗
重点机构:泓德基金、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嘉实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景顺长城基金、上海运舟私募、万家基金、易方达基金、中庚基金、中欧基金、富国基金
调研摘要:
1、问:请公司介绍本次交易的背景和必要性,参股玖谊源是否符合联影医疗未来的发展战略?
答:首先关于业务的协同性方面,联影医疗和玖谊源具有许多潜在的合作机会。联影医疗的产品线,如PET/CT和PET/MR等设备,在医院客户中对医用回旋加速器和放射性同位素有着显著需求。另外通过深入了解后,公司发现玖谊源的几款回旋加速器产品,如7MeV、11MeV、20MeV等不同能级的设备,可以生产多种放射性同位素,满足联影医疗和客户的需求。
在商业模式方面,联影医疗与玖谊源具有高度相似性,两家公司的设备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服务需求,因此两家公司在业务方面能够充分理解且适应。因此考虑到客户群体方面的高度重叠性、业务方面的协同性,联影医疗可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国内外商业渠道,特别是在海外市场,与玖谊源充分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深度扩展全球市场。
在技术研发协同效应方面,两家公司的技术可以互相促进,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联影医疗的核医学产品线设备与玖谊源的回旋加速器在研发层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为未来两家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功能开发等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现代医疗领域,精准医疗正成为主流。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缺乏个性化和精确性,而精准医疗则强调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生物标志物,提供更精确的诊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要实现精准诊疗,首先需要找到疾病的具体靶点或根本原因,然后根据这些诊断依据,制定精准的治疗计划。例如,在肿瘤治疗中,可能涉及多种治疗方法,如化疗、手术、放疗、细胞疗法和免疫疗法等。因此分子影像技术在这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帮助医生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包括PET和多模态的PET/CT、PET/MR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成像和定量分析,评估治疗靶点和预期效果。例如,在肿瘤治疗中,PET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效果。在神经领域,分子影像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FDA最近批准的几款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药物,正是基于PET成像结果进行判断的。这些药物的审批过程中,PET成像作为关键指标,对早期发现和干预AD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PET检查中,除了设备本身外,同位素的生产同样至关重要。回旋加速器是生产医用同位素的关键设备,可有效产生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生产PET所需的示踪剂。这些示踪剂被注射到人体后,通过PET扫描可以实现高清成像,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日常应用中,大型医院通常会配备回旋加速器,以生产FDG等常规检查所需的示踪剂。这些示踪剂可以通过回旋加速器生产,满足医院的日常临床及科研需求。对于一些用于心血管、肿瘤和神经系统的特殊示踪剂,由于其半衰期较短,必须通过医院自身的回旋加速器生产,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使用。因此通过与玖谊源的合作,联影医疗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诊疗服务,助力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分子影像诊疗体系。
最后,随着全球核医学行业和各级医疗科研机构的不断发展,也进一步激发了新型的分子探针和核药研发。尤其在新药研究方面,PET成像可以替代传统方法,通过影像技术更直观地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等药物动力学情况,因此相关药企和科研机构需要配套加速器、小动物PET/CT、常规PET/CT等设备。同时,玖谊源医用回旋加速器所生产的同位素为这些研发提供了必要支持,推动新药研发的进程。因此联影医疗与玖谊源的合作,也将为这些研究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2、问:请介绍一下玖谊源目前所处领域的行业竞争格局如何?以及玖谊源和联影医疗目前的MI事业部的协同效应?如何实现优势互补?
答:回旋加速器(cyclotron)最初由美国科学家劳伦斯(ErnestLawrence)在1930年发明,他因此在193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种传统的加速器技术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目前的能量最高可以达到590MeV。回旋加速器不仅有许多科研用途,还在现代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回旋加速器走进医疗领域之前,科研用的加速器主要用于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随着 PET(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对正电子核素生产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众多核素生产设备中,回旋加速器因其占地面积小、纯度高等优点,逐渐成为医疗领域的首选。
根据第三方数据,目前全球共有超过1500个医用回旋加速器设施,分布在90多个国家的1200多个机构中。这些设备在癌症治疗和医学成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医用回旋加速器市场中国际厂商为主要市场参与者,其中90%的回旋加速器运行在9-26MeV的能量范围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癌症发病率的上升,预计未来对医用回旋加速器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技术进步和新的应用场景(如更高能量范围的回旋加速器)也将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展。另外,除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以外,未来中国、其他亚洲国家、非洲和南美洲等新兴市场也将是主要的增长动力。
在中国,2000年以前,大部分用于科研的加速器设备是通过国外购买获得,价格非常昂贵。玖谊源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国外产品主导的市场格局,开启了高端医用回旋加速器的进口替代进程。目前,玖谊源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市场策略,正在快速推进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市场拓展,在多地实现销售和装机、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为中国核医学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玖谊源的产品包括不同能级的回旋加速器,其中7MeV、11MeV、20MeV均已实现商业化销售,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常规以及大多数PET核素。玖谊源的客户类型主要包括科研型医院、地级市医院及县区级医院。其中,县区级医院主要需求为7MeV的设备,用于生产临床应用广泛的FDG等放射性药物。地级市医院则需要11MeV的设备,既用于临床,也覆盖科研应用。而科研型医院则需要20MeV左右的加速器,以生产更多种类的同位素,满足科研需求。
政策方面,国家政策对我国的核医学行业的需求推动显著。自2018年国家卫健委将PET/CT从甲类调整为乙类,即采购审批权下放到省级;再到2021年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前,实现三级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全覆盖;203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核医学科“一县一科”,均有利核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政策背景将大幅提升对设备的需求,尤其是对7MeV和11MeV设备的需求。
市场竞争方面,2021年前国内市场主要依赖进口设备,而经过三年的发展,玖谊源在国内逐步与国外厂商形成良性竞争,并开始从中小型医院向中大型医院扩展。在海外市场,通过与联影医疗的协同合作,玖谊源已经在肯尼亚等项目中实现装机,并预计今年将在更多国家推进产品销售。随着市场需求和行业持续发展,玖谊源有望迎来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玖谊源与联影医疗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技术、供应链、运营服务三个方面。通过这三方面的协同,玖谊源和联影医疗将在市场端和销售端形成有效的合作共同推动核医学和分子影像领域的发展。
技术协同方面,玖谊源与联影医疗共同推进核药研发与分子探针研发。联影医疗的设备,如PET/CT和PET/MR,加速了医院装备的国产化,同时也助力了一些新型的分子探针和药物研发企业,加速了市场对同位素的需求。玖谊源的加速器设备能够生产高质量的同位素,如新兴核素铜-64,且在同等性能指标方面显著高于进口设备,为新药研发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技术上的协同将推动在医院的设备安装和协作,实现新型机构的合作和发展。
在加速器设备、同位素生产设备和合成模块等领域,玖谊源已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如在离子源技术方面,玖谊源取得了显著突破,初期达到9000μAh,现已超过2万至3万μAh,显著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同时这一技术提升也促进了国际同类产品的追赶和改进;在高频源方面,玖谊源采用了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技术,相比国际上仍在使用上世纪50年代电子管技术的同类产品,玖谊源的高频源技术在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玖谊源亦提供标准化加定制化的屏蔽体设计,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辐射防护计算和现场装配,灵活应对不同环境和装配条件。
在同位素生产设备方面,玖谊源不仅能够生产多种同位素如氧15和铜64,还开发了包括化学合成、分离、纯化、自动分装在内的完整合成模块,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未来,玖谊源计划推出30MeV强流多粒子回旋加速器,建立同位素工厂,生产治疗性同位素如Lu-177,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另外,除了用于诊断设备,玖谊源还在研发用于质子治疗和中子俘获治疗系统等设备,进一步扩展技术应用领域。
供应链和运营协同方面,玖谊源在生产和质量控制上通过与联影医疗的合作能够获得专业支持。从研发到小批量生产再到量产,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联影医疗在生产运营和供应链管理中的丰富经验,将帮助玖谊源建立健全的生产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深度的协同,玖谊源的生产运营将更加高效和规范,满足市场需求。
服务协同方面,玖谊源和联影医疗可以从同位素的生产到分子影像设备,再到服务和支持,共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目前,联影医疗在国内外广泛的服务网络和本地化服务团队,也将为玖谊源的设备提供服务支持,确保设备的安装、运行和维护顺利进行。这种协同将提升客户满意度,拓展市场覆盖范围,并在海内外市场实现更好的服务延伸。
最后,玖谊源与联影医疗的协同效应不仅在市场销售方面,还在技术、供应链和服务等多个层面。未来,联影医疗和玖谊源的技术优势也将进一步助力新型分子探针和核药研发企业的发展,推动核医学领域的创新。两家公司通过协同合作,能够提供完整的核医学解决方案,提升医院科室建设效率,实现设备和服务的全面升级,进一步巩固双方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问:目前联影医疗的MI产品力已经全球领先,在不断的生态壮大情况下,公司未来几年MI分子影像板块的增长情况如何,特别是海外装机销售情况预期?
答:全球分子影像市场是更广泛的医疗成像领域中的一个细分市场。分子影像设备的典型代表为PET/CT,其扫描所得图像结合了CT扫描的解剖结构图像以及PET功能代谢图像,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可以发现早期病灶,精准诊断癌症和心脑功能疾病。PET/CT作为高端医学影像系统,在肿瘤诊断、精准医疗、临床医学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优势。
从全球市场规模的角度,根据相关数据,2015年至2020年,全球PET/CT市场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从2015年的约24.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3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2%;目前,欧美发达国家PET/CT市场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受益于高端医疗需求提高、技术突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亚太地区PET/CT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30年全球PET/CT市场规模将达到58亿美元,北美,亚太,欧洲将成为全球前三大地区市场。
从人均保有量的维度,中国PET/CT保有量水平极低,2020年中国每百万人PET/CT保有量仅为0.61台,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期美国每百万人PET/CT保有量约为5.73台,澳大利亚每百万人PET/CT保有量约为3.70台,比利时PET/CT每百万人保有量约为2.86台。我国PET/CT市场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从政策的角度,自2018年国家卫健委将PET/CT从甲类调整为乙类,即采购审批权下放到省级,再到2021年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前,实现三级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全覆盖;203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核医学科“一县一科”,均有利核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PET/CT产品的配置规划数量增加,“十四五”期间,PET/CT和PET/MR将分别新增860台和141台,相较于“十三五”增幅分别高达156%和183%,我国的分子影像行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目前,中国PET/CT市场仍然处于发展早期,未来整体增长率高,2020年中国PET/CT市场规模约为13.2亿元,2015-2020年期间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7.9%。2024年中国每百万人PET/CT保有量预计将接近0.78台,2030年中国每百万人PET/CT保有量预计可达2.41台,基于此,2030年中国PET/CT整体市场规模预计约为人民币53.4亿元,2020至2030年期间年化复合增长率将达到约15.0%。
另外,分子影像设备还包括PET/MR。PET/MR是融合了PET与MR的医学影像领域的超高端设备,能够对全身进行扫描检查,同时发现原发灶及全身各脏器的转移灶,实现尽早、准确地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和分析。PET/MR的出现引导着科研、临床及转化医学等多个领域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2023年,我国的PET/MR配置规划也由甲类设备调整为乙类设备。
从装机情况的维度,截至2020年底,全球的PET/MR系统装机量大约在200台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中国,中国PET/MR装机量在40台左右;从市场规模的维度,2020年全球PET/MR市场规模约为2.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
目前,联影医疗已完成了分子影像的“整机系统—核心部件—底层元器件”垂直创新链,在拥有更大的创新自由度的同时,也实现了从挑战者到领导者跨越。
从2013年,推出国内首款96环光导PET/CT:uMI510,搭载业界最小尺寸晶体,使PET/CT空间分辨率迈向新的台阶;到2018年,推出国内首款一体化TOFPET/MR:uPMR790,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家能独立自主研发生产一体化PET/MR的国家;再到2019年,推出业界首款2米轴向视野PET/CT:uEXPLORER,首次实现人体全身代谢实时观测,使PET/CT灵敏度迈向新的台阶。
联影医疗的分子影像产品已受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耶鲁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罗马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全球顶尖核医学领域专家的认可和青睐。
根据第三方数据,自从2016年以来,联影医疗连续8年实现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海外市场也实现了快速突破,入驻美国、日本、法国、新西兰、印度、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获得了影像中心、医学院和顶级科研机构的高度认可。未来随着分子影像设备的临床价值日益凸显,在肿瘤、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经性疾病诊断的临床和科研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公司将进一步加速创新产品和应用的商业化落地、以及通过与玖谊源合作的契机,提供核医学整体解决方案,引领全球分子影像行业的发展。
券商研报:
博众精工
重点机构:景顺长城
调研摘要:
问题一:介绍一下公司的发展历史?
答:博众精工成立于2001年,成立之初主要从事工装夹治具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2006年进军半自动化设备,2009年进军单机自动化设备,2013年布局全自动化生产线,2014年生产柔性生产线,2015年布局关键零部件(包括光源、镜头等),2017年开始布局新能源行业,2018年进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2019年进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制程装备,2022年发布半导体设备,2023年布局低空经济。
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半导体等行业领域。
问题二: 介绍下公司占营收比例较大的业务产品及客户等?
答:1、消费电子方面:
(1)坚持“横向拓宽、纵向延伸”战略方向:公司已实现覆盖包括手机、平板电脑、TWS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AR/MR/VR设备、电子烟等全系列终端产品。
(2)绑定A客户,聚焦柔性模块化生产线、MR设备等重点项目:公司基于对消费类电子产品工艺流程的深刻理解和前期的研发积累,颠覆性地推出覆盖整个FATP段的柔性模块化生产线;公司在MR产品生产制造领域已深耕多年,目前能够提供多领域、全方位、多功能的自动化设备,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
(3)开拓新客户、拓展新业务:公司也在横向开拓其他客户和市场,把成熟的技术复制到其他客户及其他产品线,如开拓华为、三星等客户,以及拓展电子烟、穿戴医疗等产品市场。
2、新能源方面:
(1)锂电池制造标准设备:公司推出的隧道腔注液机、高速热复合切叠一体机等产品已成长为行业领先产品,同时取得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客户的大量量产订单,且持续交付中。
(2)智能充换电站设备:公司智能充换电站相关产品涵盖乘用车充换电站和商用车充换电站,相应配套系统有智能站控系统、云平台系统等,公司已经开拓了宁德时代、上汽集团、 deepway 、北汽蓝谷、吉利汽车、广汽集团、蔚来汽车等客户。
(3)汽车自动化设备:公司始终聚焦于电机、汽车电子、汽车零部件三个发展方向,在汽车电机电控领域、汽车助力转向领域、工控测试领域以及汽车电子领域深耕多年。目前,公司与蒂森克虏伯、电装、博世、方正电机、巴斯夫、西门子等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问题三:介绍公司关键零部件业务及订单情况?
答:公司的关键零部件业务经过多年研发积淀和发展,目前已在精密机械设计、精密运动控制、机器视觉、核心算法、测试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优势的核心技术体系,产品包括镜头、光源、控制器、直驱电机系统、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及相应软件系统,在成像光学、非成像光学及相关的电子和嵌入式软件、运动平台软硬件系统、深度学习 AI 软件等方面,已经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应用经验, 产品广泛应用于 3C、新能源、半导体、光伏、包装等行业。受益于下游行业增长,今年上半年公司关键零部件业务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较快。
券商研报:
中控技术
重点机构:
调研摘要:
1、公司对外投资的策略是怎样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答:在投资策略与路径方面,公司的投资策略和业务发展重点始终围绕着公司的核心愿景——“成为工业AI全球领先企业,用AI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展开,着重于寻找与公司主营业务高度协同的目标,通过直接投资、合资、并购等多种方式,旨在增强核心技术实力,补充产品线,丰富营销渠道,最终构建一个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体系。
公司将坚守主营业务相关的主赛道,聚焦数字化和国际化作为主要投资方向,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以及机器人相关的投资机会,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助力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生态布局,推动公司投资项目落地。同时围绕公司国际化战略和全球业务发展需求,支持海外子公司、工厂、研发中心等的设立,助力公司海外业务拓展;优化海内外控股及参股子公司投后管理和运营,促进被投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协同增长。
2、公司“AI+机器人”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
答: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转型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装备,在工厂生产制造、物流搬运、智慧实验室和危险作业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面对日益激增的行业需求,中控技术正加快推动“AI+机器人”技术在石化行业、煤炭行业、氯碱行业、造纸行业等领域的落地应用,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已被广泛应用在沙特阿美、三菱化学、扬子石化、华谊等多个海内外头部企业。
未来,中控技术将持续结合工业场景实际需求,全方位培育多场景下机器人方向的新业务、新技术,形成满足全流程、多场景工业应用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整体机器人解决方案。
3、对比传统的DCS,公司新产品UCS有什么差异化优势?
答:中控技术发布的UCS(UniversalControlSystem)及其首款产品Nyx标志着对传统DCS的颠覆性创新,旨在满足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新需求。UCS采用“云-网-端”极简架构,以控制数据中心为核心,结合全光工业网络和现场智能设备,利用软件定义和通用IT基础设施,实现了系统弹性、数据高速传输和设备全数字化信号传输,极大提升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同时,在开发层面,UCS从根本上实现了软硬件的解耦,软件系统无需根据硬件专门定制开发,只需采用常用的编程语言即可,极大降低了开发和运维的难度,展现了其开放性和兼容性。
此外,UCS还融入了工业AI技术,首款产品Nyx已实现基于强化学习的控制回路优化功能AI-PID以及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或设计文档辅助生成控制算法的AI辅助编程,通过AI-PID控制回路优化和AI辅助编程等功能,Nyx已展现了在控制效果和工程效率方面的显著提升。
最后,安全性、可靠性仍是中控技术在设计UCS时考虑的核心问题,公司采取了关键部件冗余设计、高可靠性超融合技术和零信任安全框架,确保了控制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4、中控技术和东方自控合作的T9100压缩机控制系统项目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在能源领域,大型天然气压缩机组设备作为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心脏”,不仅是保障天然气能源大动脉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石,更是推动国家能源战略实施的关键力量。而压缩机控制系统作为机组的“大脑”,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压缩机组乃至整条管线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中控技术携手东方自控以T9100压缩机控制系统为核心进行深入研发,成功助力东方自控管道压缩机在“天然气管道压缩机组国产化提升项目”中的应用。该项目经权威机构及专家评审,被认定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T9100压缩机控制系统基于中控技术自主开发的等级安全系统,实现了高速、高性能的安全级控制应用,不仅具备卓越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可用性,还具备智能化控制、高能效优化运行、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等多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作为推动能源行业技术进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天然气管道压缩机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应用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降低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更为我国能源行业的自主可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券商研报: